黑白純粹主義美學在2018年再度席卷而來,在時裝、潮流、藝術、音樂、科技等領域,大量基于極簡主義黑白美學作品出現(xiàn)。是不是我們的生活太過“精彩”了,所以看似無聊的經典審美又成為了趨勢?今天我們就來用一個特別的視角,來了解一下這股叛逆于社交網(wǎng)絡和濾鏡強迫癥時代下的黑白浪潮。
黑 白Black and white
回歸原始 找回本真。純粹又豐富,乃萬色之根本
黑色,代表神秘、氣勢、嚴肅、永恒的沉默,所以象征著低調和品味。著名設計師Christian Dior曾這樣說過:“模特可以在任何時候都穿著黑色,不需在意年齡,也不論任何場合?!?/span>
白色,代表神圣,純潔、樸素、無盡的可能。所以身著白色時裝給人帶來自信、優(yōu)雅的形象。夏天的白色更是讓你感覺清爽,又有摩登感,是所有人不可或缺的。
Coco Chanel曾說White is classic whileblack is always indispensable“黑色包容一切,白色亦然。在舞會上,身穿黑色或白色的女子永遠都是焦點”
黑白線條 | 永不消逝的時裝主題
談到以線條、幾何圖形和黑白兩色這樣古典美術方式創(chuàng)作時裝的設計師,人們一定會想到很多名字——西方有Chanel和Giorgio Armani這樣的殿堂級品牌,而在東方則有否極泰來的山本耀司,不過如果僅僅以創(chuàng)造美學系統(tǒng)而把黑白二元化,人們一定會在腦中勾繪出一個特別的場景——遠處,如同裸眼立體畫一般的形象向你走來,這就是Gareth Pugh。
Gareth Pugh,一位新時代天才設計師,每個走入他的視覺迷宮的人,都會深深陷入進去
如今已經不再是深受媒體和前衛(wèi)時裝人追捧的Gareth Pugh的黃金年代了,盡管他在今年2月剛剛發(fā)布的全新秋冬系列以暗黑和大廓形收獲了不少好評,但是人們對他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他最開始出現(xiàn)的那幾年。
2006年,當Gareth Pugh發(fā)布了他的第一季成衣作品時,人們被他玩弄視覺藝術的作品震驚了,這個系列只用了黑白兩個顏色和簡單的幾何圖形,就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如此豐富的視覺。那個時候,Gareth Pugh還沒有自己的工作室,他一個人,沒有資金,沒有助手,完成了自己前衛(wèi)時裝語言的探索開端。
歐普藝術的視覺形式加上PVC、塑料、乳膠等新材料的組合,構成了近期Gareth Pugh的設計重點
幫助Gareth Pugh凸顯黑白格紋的,是他所創(chuàng)作的具有挑戰(zhàn)性的廓形,在這些前衛(wèi)的結構下,實際上是他構建的視覺藝術游戲。早在上世紀中葉,就有不少藝術家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個秘密,通過黑白對比與幾何圖形的交錯,可以創(chuàng)造出超越單色的視覺效果。當年的歐普藝術(Op Art)在今天仍被應用到諸多領域,而時裝設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(huán)。Gareth Pugh說:“有時候我討厭自己的想象力,因為只要我想了什么鬼主意,就會迫使自己去做出來?!?/span>
直到今天,黑白對色的經典視覺語言仍然不乏繼承人——Balmain的2018年春夏系列結合了印刷設計語言,通過黑白雙色創(chuàng)造了一個極多主義(Maximalism)的當代經典審美范本;而Junya Watanabe則繼續(xù)了他多年的黑白實驗,同樣通過歐普藝術的方式,用黑白兩色創(chuàng)造了花樣繁復的印花;Haider Ackermann也在這一季玩起了古典主義的黑白對撞,他的方法是干脆進行二元對撞,充滿了戲劇性。
時裝在今天成為了最被關注的審美舞臺,而人們卻不太在意它來自何處
無論是將黑白歐普藝術吃透了的Gareth Pugh,還是眾多依舊在當下進行探索的設計師們,他們的審美源頭都來自一群更有想象力的藝術家,而這正是人們對于視覺與生俱來的追求,因為黑白兩色不僅僅影響了我們的視覺,還在聽覺、觸覺上改變著我們對于藝術的理解。
黑白雙色帶來的視覺奇觀究竟是如何來的呢?
歐普藝術 | 從古典到當代進階
歐普藝術產生于法國1960年代,這是一種在前計算機時代進行設計的視覺藝術。當年的藝術家們通過明亮的色彩、具有欺騙性的幾何圖形創(chuàng)造出“視覺錯覺”,讓人們在觀看時達到眼球的“視覺高潮”,由于我們的雙眼無法判斷這些客觀具體的圖形,所以大腦也就被戲耍了。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三維立體畫嗎?差點不多就是這個意思。不過當歐普藝術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之后,這個游戲就變得更加有趣了。
歐普藝術運動中的代表人物Bridget Riley
1965年的時候,紐約MoMA舉辦了一場題為《反應之眼》(The Responsive Eye)的展覽,其中陳列出大量經過精心設計、按一定規(guī)律排列而成的波紋或幾何形繪畫, 這些作品給參觀者以強烈的視覺刺激,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。
從Victor Vasarely到Bridget Riley,在數(shù)學與繪畫高度結合的年代,人們?yōu)檫@樣的視覺奇觀感到震驚,不過隨之而來的則是動畫和視頻藝術的崛起,人們開始不再對靜態(tài)的視覺充滿好奇了,那些可以移動的畫面更加刺激人們的眼球。恰逢1960年代的迷幻藝術(Psychedelic Art)浪潮的短促興衰,似乎屬于歐普藝術的黃金年代就這樣過去了。
1965年MoMA舉辦的《反應之眼》展覽現(xiàn)場
就在MoMA舉辦《反應之眼》的這一年,在東德的卡爾·馬克思市,有一個日后成為著名電子音樂人,同時也是藝術家的孩子出生了,這就是代號為Alva Noto的Carsten Nicolai。Alva Noto最為人熟知的是他的音樂與視頻結合的作品,他在自己的唱片公司Raster-Noton所出版的一系列作品中將極簡主義發(fā)揮到了極致。而現(xiàn)場演出的Alva Noto則使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展示屬于他這個時代對于視覺、聽覺的幻想。
Carsten Nicola和坂本龍一的合作計劃——Alva Noto + Ryuichi Sakamoto
Carsten Nicolai所預言的未來由于科技的進階,可以在家中享受由聽覺和視覺構成的跳動體驗,便是下一個潮流,而就在中國,我們也看到了這樣有趣的嘗試。
有機會一定要在這個空間里感受下——人造的黑白宇宙是怎樣的
項目為原創(chuàng)時尚設計師買手集合店中全新的餐飲業(yè)態(tài);餐廳空間設計既要延續(xù)及強調買手店的時尚屬性,又需要提供主力消費群體所要求的獨特就餐體驗。
我們從時裝設計大師對黑與白及點線面的偏愛中獲取靈感,打造先鋒、極簡、有格調,同時又不失趣味的餐飲空間。
餐廳狹長的外立面被黑色輪廓線清晰劃分,大招牌以光柵立體畫的形式呈現(xiàn)“門”的開合動態(tài)變化,與品牌名稱“一尚門”相呼應。
黑白色塊間的利落分界完成了對空間的分區(qū);白色空間中穿插著黑色的點線元素作為點綴:球形吊燈、整齊排布的吊線,純白墻面上黑色細鐵絲被彎成了有趣的時尚格言文本。
同時,黑色折面的運用強化結構感,白色的網(wǎng)格狀吧臺椅及餐桌則同樣為黑色背景織入線與面的元素
拐角區(qū)域的裝置成為嚴謹空間中的個性隱喻:大大小小的球體漂浮著從門縫中涌出,令四周的規(guī)整空間發(fā)生扭曲形變,同時又逐漸融入墻面的黑白色方格;以此探討個體與環(huán)境的辯證關系。
而門的背后藏匿著黑白表像之下的平行世界;作為食材主角的雞蛋仿佛蘊含著無窮能量,上演了一場精心謀劃的出逃。
裝置作為視覺點與記憶點,吸引消費者在美食果腹之余,在自發(fā)地探索與發(fā)現(xiàn)的過程中與空間產生互動,感受荒誕卻治愈的意外驚喜。
最后:不要錯過這8位黑白藝術大師-----
電影|馬修·卡索維茨《怒火青春》1995年
黑白電影有太多經典,這次選擇的并不是黑白電影時代的作品,而是1995年馬修·卡索維茨拍下的《怒火青春》(La Haine),原因則是影片中那些對于青少年生活的刻畫——運動服、街道、汽車。這幾年出色的黑白電影每年都會出現(xiàn)幾部,剛剛看過《大佛普拉斯》的你是不是也想多找來一些看看?
漫畫|伊藤潤二《漩渦》1998-1999年
從漫畫中尋找體現(xiàn)黑白視覺系統(tǒng)的出色作品太難,因為大部分日本漫畫都是傳統(tǒng)的單色,不過伊藤潤二《漩渦》則有很多線索,尤其是對“漩渦”本身的刻畫,充滿了歐普藝術帶來另外一種副產品的可能性,那就是——恐怖。
攝影|S?lve Sundsb?
來自挪威的攝影師S?lve Sundsb?以拍攝光影主題的作品為人熟知,原本注重于展示服裝的時裝攝影,在他的鏡頭之下,變身成為了另外的形態(tài),那些投影到模特身體上的黑白幾何圖形投影就在這樣的轉化下,變成了一種不可觸摸的布料。
戲?。た咸乩锲?/span>
來自南非的藝術家威廉·肯特里奇(William Kentridge)十分擅長用炭筆素描創(chuàng)作的政治題材繪畫,但殊不知他也是一位劇場行動派。在設計劇場之外,肯特里奇也把戲劇搬到了他的工作臺上。他用黑白紙板創(chuàng)作了一個微型舞臺,通過投影、逐格拍攝等形式進行創(chuàng)作,在他的黑白世界中,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小世界。
裝置|丹尼爾·布倫《雙平臺》1985-1986年
法國藝術家丹尼爾·布倫(Daniel Buren)在全世界創(chuàng)作了不少公共空間的裝置作品,其中位于巴黎小皇宮的作品《雙平臺》(Les Deux Plateaux)最為出名?!峨p平臺》是一組黑白條形的圓柱形大理石雕塑,現(xiàn)在它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“布倫柱”,260個高矮不一的圓柱,規(guī)則地散布在榮譽庭的空地上,形成了一種特別的視覺之景。
設計|Armin Hofmann
設計師Armin Hofmann是享譽世界的瑞士風格的代表人物,他的平面設計作品充滿了個人標簽,首先就是一直被他運用的黑白雙色。作為設計教授的Armin Hofmann認為設計是需要進行圖像與內容的溝通,所以那些被他自由縮放、巧妙結合字體空間進行變化的平面設計作品,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經典。
音樂|Joy Division《Unknown Pleasures》1979年
這張由著名設計師Peter Saville為Joy Division設計的封面,取材自一張歷史照片,這是人類發(fā)現(xiàn)的第一顆脈沖星CP 1919的脈沖信號,周期1.377秒。這個圖形最后也成為搖滾樂歷史上的經典,準確地反映了Joy Division音樂中令人癡醉的陰暗、憂郁、病態(tài)之美。
建筑|Zaha Hadid《巴赫室內音樂廳》2009年
為了一個專門演奏巴赫鋼琴作品獨奏的空間,Zaha Hadid在2009年為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(jié)創(chuàng)作了一個音樂廳,這是一個黑白兩色的建筑,白色的主體建筑使用了Zaha Hadid最為人熟知的生物體的構造,音樂廳的座椅則來自Zaha Hadid的家居產品系列。這個黑白兩色的臨時建筑體通過顏色和巴赫的音樂進行了關聯(lián),可惜我們再也無法在未來看到來自這位女建筑師的作品了。
文章來源:北京新時代模特學校,歡迎分享,(QQ/微信:820868373)